曹喜蛙,著名批评家、诗人、互联网哲学家,曾任多家媒体主编,出版专著多部。
李擎,文学学士,当代80后职业策展人、媒体人,对新媒体行业充满反思精神。
李擎:曹先生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近年来,随着当代艺术展览的增多,新媒体也异常活跃,但是,据我个人观察,新媒体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可谓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您研究互联网多年,如何看待艺术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曹喜蛙:首先做个讨论界定,我今天所说的新媒体不仅仅指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是指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新媒体化,加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形态。比如人民日报,它是最传统的纸媒,但实际上已经发展成具备一切新媒体形态的新媒体存在,早已经新媒体化了。它的巨无霸的新媒体形态被很多人忽略,不要以为开个微信公众号就是新媒体,实际上仅仅就是个媒体小丑。
李擎: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您理想中的好的艺术新媒体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曹喜蛙:当代艺术实际上与作为现代传播的新媒体是一对孪生的现代产物,没有现代传播的当代艺术什么也不是,最后被写进美术史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与媒体人的共谋产物。好的艺术新媒体是当代艺术第一欣赏者,比艺术家还要懂当代艺术,只是因为分工问题没有做艺术家而已。
李擎:众所周知,您是互联网起哄理论的创始人,如果具体到新媒体而言,应当如何发挥艺术新媒体的起哄性?
曹喜蛙:我所谓的起哄是科学哲学背景下的起哄,与生活中一般人所谓的起哄架秧子有关系,但早已经鸟枪换炮为哲学层面的起哄了。也就是说,相对一般权威主义意义上的神经很大很麻木的权威来说,起哄者的方法、观察、细微以及更重要的爱,比权威们的简单粗暴来说要复杂、精细的多,简直可以说权威即地狱,起哄即天堂。因此,艺术新媒体要发挥自己的威力,显然要做更加细致的策划和执行,而不是写一篇所谓的新闻通稿到各个网站一顿乱贴,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各项大小功能。所谓传播的起哄性就是强化精确传播,注重对有效传播、轰动效果的追求。
李擎: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艺术展的传播只关注媒体的数量,而不注重传播的内容质量,有些看似不错的展览的传播总是面目全非不置可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曹喜蛙:这个有几个可能性。一个是预算紧张,再一个就是业务不熟悉和不专业,可能是媒体新手或者不懂艺术,碰几个二把刀媒体人自然不可能有好的传播了。
李擎:这里可能涉及新媒体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缺乏。对于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曹喜蛙:以前是煮熟的鸭子飞了,现在是刚褪了几根毛的鸭子就开始单飞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总体需求加大,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肯定跟不上,培养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没有五至十年肯定出不来,加上新媒体发展的动荡,很多人根本就还没来得及培训就飞了。只能是劝大家加强自学,另一方面如果运气好可以拜个师傅,传统的师承办法有人性优势。
李擎:您曾经撰文指出,当代艺术对于话语权的争夺已经公开化和白热化。抛开话语权不说,我个人认为,新媒体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没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意识?
曹喜蛙: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总体目标是带给人类更加美好的自由,但实际上总是南辕北辙,有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为了强化发展速度,带来的却是一些人性泯灭和对传统文化的无情碾压。新媒体和当代艺术的使命就是加强对人性的呵护,尤其对人性脆缺的灵魂进行补课。说白了,所谓当代艺术的使命就是给现代化和全球化办个人性补习班,说高深一点就是寻求一种灵魂的救赎。
李擎:谢谢曹先生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的精彩论述。
曹喜蛙:不客气。
上一篇: 国画大师吴俊彬的14 个弟子
下一篇: 展讯 | “时光本性”华继明回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