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0

艺术资讯| 资讯播报|

初中海最新书画作品赏析及艺术评论

2017-06-05 17:05

初中海,字抱道,号一道、道公、予虹、斋号弘堂、海墨斋、一道堂等。1955年生于山东,一道北京画馆馆长、现为黄宾虹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初中海山水书法工作室导师、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艺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理论著作出版:

《一道论画》、《一道论焦墨》、《一道论焦墨要旨论略》、《大道.大雅.黄宾虹-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一道论道初中海教学论稿》、《国之焦墨》、《海上虹影-黄宾虹上海三十年艺术活动之雪泥鸿爪》。

绘画专集出版:

《一道焦墨山水》、《大道至简-一道山水》、《大道有形——一道焦墨山水》等等若干册。

书法专集出版:

《初中海书法》、《初中海草书千字文》等若干册。

绘画与书法作品和理论文章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画观察》《国画家》《收藏》《中国收藏》《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中国铁道报》《潍坊日报》《黄山日报》《秦皇岛日报晚报》等几十家专业媒体和主流杂志作专题发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众多栏目多次予以专题采访报道。被中国画坛名家网、山东广播电视报及中国收藏家俱乐部联合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百名杰出画家。

绘画作品:

《太行秋韵》《雾锁太行》入选中国美协第二十次全国新人新作展,《万壑有声》获中国美协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池上无风有落晖》获中国美协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2009年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华夏风骨图》为人民大会堂收藏,同年获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盛世丹青展三等奖。

书法作品:

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四界全国新人新作展及中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等。

展览情况:

2005年在秦皇岛举办个人书法展;

2011年元月在北京789红石广场举办个人山水作品展;

2013年元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个人山水作品展览,并在金色大厅举行研讨会;

2013在山东潍坊会展中心举办个人山水书法作品展览;

2013年在山东济南舜耕会展中心举办个人山水作品展览;

201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数码大厅举办初中海山水书法工作室师生作品展览;

2015年在北京艺仓空间美术馆举办个人焦墨山水展览;

2015年在北京丹凤朝阳美术馆个人书法展览;

2015年在北京收藏天下美术馆个人焦墨山水展览;

2016年在798感叹号美术馆个人焦墨山水小品展览;

2017年4月受邀星光大道评委。

艺术评论:

我就准备了一个书面发言,讲讲我对初中海的初步印象和点滴观感。第一点,焦墨山水与挑战极限。初中海的山水画有两种,一种是水墨山水,另一种是焦墨山水。水墨山水脱胎于黄宾虹,上溯北宋,博取诸家,画得很有味道,也有时代气象。焦墨山水画得尤其好。他的焦墨山水也有两种,一种是大幅,相对比较繁。另一种是小品,特别是扇面,画得非常简。繁的千丘万壑,但气韵流动,简的三笔五笔,疏简而有生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复堂说:“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确实,笔墨表现力的发挥,除去用笔的“执使转用”之外,全靠水份对墨的调节。焦墨山水与水墨山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焦墨山水把用水量压缩到少而又少。以含水量少得不可再少的焦墨作画,行笔运转的难度增大了,容易凝滞,难于灵活,“墨分五色”也更加不易了,可有干湿,难于层次。因为,“墨分五色”的五色,通常认为是“焦浓重淡清”,用比浓墨还浓的焦墨作画,等于带着双付镣铐跳舞。惟此之故,自古以来,纯画焦墨山水的人极少。但是,初中海大胆挑战极限,用最深的墨,最少的水,最单纯的形式,最难的写意形态,去画有丰富表现力的山水,以书法用笔的功力,渴笔行焦墨,引入金石意味,画出了新意,画出了境界,画出了性情,形成了浑厚华滋而苍茫超逸的独特风貌,这是一种挑战极限的成果。

第二点,以书入画与造化在手。齐白石最欣赏的弟子李苦禅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意思是,书法,有了画意,就有了艺术高度;画,实现书法的追求,是其根本法则。初中海的焦墨山水,无疑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他经常外出观察写生,也注意涵养性情,培育心底光明。不过,他虽然尊崇张仃写实作风的焦墨山水,但不再走写实的路子,而是画胸中丘壑,显笔底波澜,构图以大观小,树石遗貌取神,丝毫不受外物的奴役,笔墨与物象的关系,在若即若离之间,笔墨与心灵的律动,则若合符节。他更重视干笔,更重视飞白,更重视无墨求染,除去焦墨勾勒,仅有渴笔干皴,能在笔势运动的气脉中,实现 “带燥方润,将浓虽枯”,较充分的展现以书法用笔作画表达感情个性的作用,也发挥了笔法组合在约略象物的同时体现宇宙生成变化的效能,就像孙过庭《书谱》的概括:“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护体天地之心。”意思是说,笔法运动,能像国风、楚骚一样表现诗意与性情,其形态的多样统一则完全本之于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法则。他的焦墨山水,创造了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第二自然,可以说,成功地实现了董其昌期望的“造化在手,眼前无非生机”。

第三点,丰厚学养与传承文脉。北宋的郭熙已提倡“画外意,意外妙”,南宋的邓椿进一步指出:“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晓画也就是懂画,弄懂中国画的前提,是通晓中国文化,要通晓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唯一的途径是读书,读万卷书。我看了初中海的《一道论画》和《一道论焦墨》之后,感到他读书颇为广博,学养堪称丰厚。他的知识结构,不大像50后,甚至也超越了40后和30后,没有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对传统的遮蔽,能直承黄宾虹等老一辈学人画家的文脉。关于他知识的渊博和深入,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熟读戴本孝。在近当代的画家与学者中,除去黄宾虹、汪世清、许宏泉以外,很少有人去研究戴本孝的题画诗,但初中海却从戴本孝题赠弘仁的“读罢蒙庄齐物论”一绝中,悟出神与物游、与道同机而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另一个是深入理解石涛。以往多数引石涛画论的人,每每强调石涛早期的“我自用我法”,而初中海则指出石涛晚年曾云:“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而非法┅┅指为我法亦可,指为古人之法亦可。” 他以发展的观念理解石涛画论,敏锐地洞察出石涛晚年的大彻大悟及其对传统态度的转变。

第四点,出入古人与成就自家。中国画的发展,有自己规律,古代文人画、写意画属于传统的精英绘画,它的出现与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但20世纪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的生存发展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式的美术院校教育,使中国画的传承体系遭到破坏。科学主义的思潮,在救亡与革命年代,使得传统中国画被视为既不科学也无补于改造旧世界的画种而处于被改造的地位,传承了中国画文脉的文人画、写意画更是首当其冲,于是造成了某些中国画家创新与传统的断裂。初中海的艺术,发端于不易被西学改造的中国书法,他的绘画尤得书法思维之助,由法而理,由技进道,终于成为时代主流话语的透网之鳞。具体说来,他是传统出新的,是始而入古,扎扎实实地研究传统,精究前贤化古为我的经验与智慧,继而从传统中寻找立足点和生长点,借古法加以发展变法而出己之意。他在《论取法乎上》中解读董其昌的“先具万万资,然后籍没尽”和“哪吒拆肉还母,拆骨还父”时说:“海纳百川,始能成其汪洋恣肆,吸纳传统消化传统,而后滋养自己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山转腾挪,冶铸自家风貌。”他的焦墨山水的继承与创造,正是如此。

最后,也提点建议,不是对画,是对书。初中海先生写书不满足于谈ABC,而是能在别人忽略处用心。比如他对古代焦墨山水画家的作品,读了黄宾虹鉴定故宫书画记录中提到的元戴淳《匡庐图》和明冷谦《白岳图》后,不仅查阅《石渠宝笈续编》的文字描述,而且找来作品图片对照研究,以求更完整地梳理焦墨山水的发展脉络。这种精神极为可贵。但传世作品的真伪,值得仔细推敲。传为戴淳的《匡庐图》,缺少元代风格的共性,作风太接近龚贤一派,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该院的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在《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即指出“伪,似龚贤画派”。传为冷谦《白岳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著名的书画鉴定家王季迁去看过,在美国杨凯琳编著的《王季迁读画笔记》中断为:“伪”。徐邦达与王季迁都是毕生从事书画鉴定的权威,学界普遍认为他们所持的看法比黄宾虹的意见更值得重视,特此提供参考,建议有所斟酌。(文/薛永年)



从初中海的焦墨山水说开去

正本清源,贴近文脉。

对于当下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许多有识之士都会有一个“通感”,就是不耐看,禁不起仔细打量和端详,缺乏可读性。对此我认为症结有二:一是格调低,二是笔墨差。感慨之余,我对症下药开出了上述八个字的“药方”。

初中海的焦墨山水,让我眼前一亮,画的有“意思”,很有他自己的个性。元人黄大痴说,“画不过意思而已”,这话说的非常朴实也很有内涵。一个“意(意思)”字道出了中国画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精神特性的追求。唐人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的郭若虚说“得自天机,出于灵府”,黄修复讲究“情高”“格逸”,大米主张“山水心匠”,小米强调“心画”,清初的苦瓜和尚说“夫画者,从于心也者”,说的都是英雄所见略同的话。中国山水画,它不是大自然山水的“照相机”式的“再现”,而是画家“胸中丘壑”的笔墨“表现”。清人唐志契在他的《绘事微言》中有一段话,“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理之所在,如高下大小适宜,向背安放不失,此法家准绳也;笔之所在,如丰神秀逸,韵致清婉,此士大夫趣味也”。讲“笔”,“士大夫趣味”,正是初中海焦墨山水的“意”之所在。

一提到焦墨,让人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我前面所提及的唐代张璪了。张璪在当时很擅长画山水和松石,画史称,“张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只可惜我们这些后人没有眼福,他的画迹只是见于文字记载却没有流传下来。张璪尤其擅于画松树,据说他可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这种枯枝,应该是焦渴之墨。北宋人画山水,也是“多用焦墨”,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范宽。南宋的马远,也喜欢用焦墨画树石。元明时期,“元四家”中的倪云林爱用渴笔淡墨,丰神秀逸,有一种红尘散仙的潇洒。其后有新安画派,其中以最为黄宾虹所称道的梅花古衲渐江、垢道人程邃为代表,这一派的许多画家都喜欢用焦墨。黄宾虹晚年画了许多非常精彩的焦墨山水。初中海的焦墨山水,从黄宾虹起步,一路上行,追溯古法,甚至于远古时期古老的彩陶上漆黑的纹饰,他都有一番苦心的揣摩和思索。他的画儿,有“本”有“源”,可以说是本固源远,所以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艺术成就,独树一帜于当代画坛。

关于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我总是强调一点,它是通过笔墨来表现自然,而绝对不是通过自然表现笔墨。笔墨,对于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绘画而言,占据着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完全可以说一幅绘画的笔墨韵味,正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一无二的“标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中海的焦墨山水对于长期以来只是更多地关注“画什么”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怎么画”的当代画坛而言,确实是一座风景殊胜的高峰。自古以来,以书入画就是中国画范畴内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命题。唐代的张彦远是第一个率先提出并大力肯定这个命题的人物,他说“书画一理,画着必知书,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笔势笔趣之转运”。而后,从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等这些大文人们参与绘画开始大力倡导,到元初的赵孟頫的大张旗鼓地高举“书画同源”的旗帜。清代咸丰同治以后,碑派书法大兴,出现了一大批以书入画的画家,比如当时非常有名气的赵之谦、何绍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名家。这些人都是功力极其深厚的书法家,在绘画创作中都使用了苍劲古朴厚重的金石笔法,达到了一种老而弥辣而又格外地耐人寻味的笔墨境界。以书入画,画含书趣,脱略形似,抒写心性,讲究笔墨情趣,追求神韵,画重内美,这就是初中海焦墨山水的“殊胜”之处,其“士大夫趣味”之所在。他能够以自己几十年的书法功力,用饱含着书法意趣的笔法在画面上一笔一笔地“写”出来,那么老辣、那么遒媚、那么沉着、那么凝重、那么古拙的繁富而又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笔线之间虚的和实的、疏的和密的,疾的和涩的、奇的和正的等等诸多方面的对比、铺陈,构造出自己的“心象”山水。大家都清楚,“骨法用笔”是绘画六法中的第二要法,中国绘画艺术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开始,线型艺术就其的最主要的艺术语言,这个艺术规律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到今天也依然没有过时。初中海焦墨山水中的书法意味浓郁的线条,非常有特色。只用焦墨,不用水,但是他的线条却能够呈现出浓、黑、枯、干、竭这些丰富的墨色变化,呈现着一种干裂秋风润含春泽的笔墨审美,体现出了一种阳刚的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正如黄宾虹所说的“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这样的笔墨在当代画坛来讲是很少见的。

“艺必以道为归”,道技一体,以道御艺,是中国画最本质的艺术特质。中国画的笔墨,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体现着一个画家的生命境界和他的人生气象,体现着一个画家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脉的守护与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的中国画最却的是什么?是文化;现在的画家最缺的是什么?是学养。中国画博大精深,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门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要想让自己的艺术之树常青,就必须要培养、塑造自己的文化品格,“贴近文脉”是每一位有志向的画家所必须要做足的“功课”。

初中海的焦墨山水具有很浓的书卷气,他是一个可以沉下心来读书、写字、画画、研究学问的人,他的画儿通过一种独特的笔墨表达出了他自己所赋予山水的那种独特感受,在一种难见人烟远离喧嚣的画面之中所蕴涵着的简远、清谧、幽淡、天真的意境呈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传承又创新、既出世又入世、既虚无缥缈又仿佛触手可及的浑然一体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来说,我所开出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八字“药方”,初中海不仅是心有默契而且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啊!我看现在的绘画圈子中“习艺者而未见道者比比然也”,显然初中海是一个另类,一个有着明确的艺术方向并坚定地向前走的另类,就好比当年寂寞的黄宾虹。(文/龙瑞)



新年伊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术聚会特别高兴,前来观赏初中海先生的作品也确实很有期待。在接到这个材料之后,就和大家一样,有一种惊异、惊喜的心情,我以为只是我孤陋寡闻,没有和中海先生多有谋面交往,听到前面好几位学者发言的时候都说也是第一次见到中海先生这么多的原作,或者说中海先生在美术评论界、史论家这里还是新鲜的印象,使我们今天的探讨是一个崭新的话题,而且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艺术现象。

我刚刚从中国美术馆过来的时候,我们正在筹备一个迎接春节的大型展览“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是中国有美术馆历史以来第一次同时在一个空间里展示十大美术馆的馆藏特色藏品,其中我们就约邀了浙江美术馆送来黄宾虹的作品。我来之前黄宾虹的作品刚刚打开送入展厅,我经过展厅的时候还细细的看了一下。从黄宾虹先生的展厅马上走到初中海先生的展厅,感觉首先是有联系性,中国画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有一批有志向、有理想的中国画家在继续做着传承创新,所以我觉得踏入初中海先生的展览空间,的确是眼前为之一新,而且有很多学术问题值得深思。

刚才各位谈到的中海先生在两个方面是今天做绘画学问的很好的精神,一个就是深研传统,他在实践上很多年坚持下来,深研传统,从秦皇岛到北京,他也不属于深居山里,也是在当代文化的情境之中,但是能够做一个传统的学问研究,这个精神让人十分敬佩。第二就是他是一个在综合学养上不仅是下了很多功夫,而且逐步形成了学养上的通融。任何画家下笔之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如其人,见字如见人一样,他笔下的线条、造型、丘壑、结构等等也都可见他的修养甚至见了性格,见了他学问的特点。所以从中海先生的作品中,读了他的著述也知道了他的全面修养。这两点都是我们讲的传承传统绘画、民族绘画特别需要的功底,虽然与初中海先生初谋面,但是令人非常敬佩。

我们注意到初中海先生的这些焦墨作品是他新的领域,也是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的成果展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或者说可以看到中海先生在创作上其实在思考很多,把焦墨的这样一种形式、体例或者用今天讲的语言方式集中起来,提炼出来,使得他自己在原有的山水画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我觉得这个精神也非常值得肯定,严格来说这是一种现代精神。可染先生说对传统我们要打进去还要打出来,打进去需要做细致的放慢脚步的精深的功夫,打出来却需要坚毅的勇气,特别需要方法论上的现代意识。中海先生敢于抓住这个焦墨,严格来说不只是焦墨,是焦笔、焦线,也就是把焦渴的语素符号单纯化,使得它变成像我们讲的向西方现代艺术走过来的路数,抓住某些形式因素直奔主题甚至把它更好的扩展,使它达到一个超越了原有价值范畴的这么一个价值,初中海先生在方法论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而我们今天要讲在中国画、水墨画上要发展,非得有这样一种现代、当代的精神,否则就会在传统上经营过久而不内容灵魂出窍,所以我是很赞赏中海先生在这个方面有这个勇气。

焦墨山水可能会带来一种新的美学意识同时带来新的视觉经验,这里就有一个视觉图式问题。刚才尚辉先生很好的分析了他的很多技法,也分析了他目前所形成的这种结构面前,我是觉得他的一些作品都有他成功之处,通过了焦墨的结构方式在画面上出现了一种新颖,这种新颖的结构和老传统以及现代传统的都不同,有他自己随心率性的笔线运行还有在这种运行中通过焦墨中的浓淡干渴特别是干渴形成了里面的杰作,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圆浑通融的面貌,这种面貌是用焦笔焦线画出来的,所以会为之一新,也非常有价值,在这方面探索也是非常成功。

面对一种新的语言因素必须要找到新的形式上的结构,这个意义上,我跟刚才几位先生讲的关于“大道至简”的问题,我倒不完全认为“大道至简”就是中海先生提出来的自己的最为恰切的问题,因为刚才罗世平先生讲得很好,至简肯定不是指形象的精简,也不是指笔道的简洁,肯定是属于单纯、纯粹,所以如何把这个简的概念能够上升为精神层面还需要做更多的文章,甚至不见得用这个简字来体现你自己的全部追求,因为你的焦墨山水也好,再发展下去肯定是更多的走向图式化、精神化。走向图式化、精神化并不等于摆脱自然,反过来在自然的丘壑结构和形态基础上可以上升为更多具有现代、当代人文精神意识。(文/范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