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关第六届书法“兰亭奖”评委曹宝麟先生揭露第六届书法“兰亭奖”评选黑幕,以及其他书坛黑幕的链接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原本默默无闻的曹宝麟先生也跟即将到来的“双11”一样火了起来。所以,我想简单谈两个与“兰亭奖”和“双11”有关的问题。
1、“兰亭奖”不是一个“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书法能发展至今,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法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诉求,而不是依赖于某种评奖或激励制度。当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在唐朝体现的最为明显,柳公权和虞世南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尽管后来的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发展形成了某种束缚,但就整体而言,依然对书法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
书法随着光阴流转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精英群体的日益涌现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开始出现了“职业书法家”。再加上后来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书法专业,并不断进行扩招,以及各种群众性书法活动的广泛开展,职业书法家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职业书法家队伍的壮大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突出的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部分职业书法家只重视技法的提高,而忽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导致职业书法家队伍出现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状况;第二,部分职业书法家见钱眼开,急功近利,严重破坏了书法市场的秩序;第三,部分职业书法家把书法变成了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严重破坏了书法界的人文气场。总而言之,书法家的职业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对书法的延续和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因此而带来的问题又在无形之中变成了制约书法发展的瓶颈。
既然“兰亭奖”是出现在书法家职业化的社会背景下,那么,从精英群体的日益涌现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这个意义上来说,“兰亭奖”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中国的社会从来就是一个不讲规则,但最讲“潜规则”的社会,再加上几千年来“圈子文化”的影响,“兰亭奖”势必又会变成有钱人和有权人的文化游戏。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从历届“兰亭奖”获奖名单来看,其中也不乏优秀书法家。
2、“网购”是一种病
提到“双11”,大家自然会提到“网购”。“网购”既是科技时代和商业社会的产物,也与精英群体的日益涌现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有关。特别是随着80后和90后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网购”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消费潮流。据淘宝大数据显示,中国网购主力军主要由70后、80后、90后组成。其中80后、90后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1%,却贡献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55%、中国网购人群的73%。与之对比,日本中产人口比例为61%,美国中产人口比例为68%,也就是说,以80后、90后为主的中国网购消费人群结构已提前进入类似美国、日本中产消费主导的社会结构;根据山东财经网的报道,2017年春节,80后和90后网购年货的比例已经占到了整个网购人群的86%,已成“网购”主力军。
“网购”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看未必。近日,白岩松在“新闻1+1”中公开揭露了“网购”的种种黑幕,黄牛揽活、黑店加盟、异地发件等问题已经很严重,厂家、微商、快递、物流等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购”诈骗链条。再加上我国消费者跟风意识强,而维权道路难,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共同促成了我国“网购”环境的恶劣。因此,我认为,“网购”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病,更是一种社会病。
我们常说,有病得治。既然在我们的心里有了“双11”这个消费观念,何必非要通过“网购”来过“双11”呢?为何不通过其他方式来过“双11”呢?我仔细统计了一下,很多不错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选择在“双11”做展览,很多不错的展览也选择在“双11”开幕,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看展和买画的方式来过“双11”和治疗“网购病”呢?
“双11”常有,而曹宝麟却不常有。“兰亭奖”的问题和“网购”的问题只是这个社会的冰山一角,通过策展和写作的方式来不断提示各种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青年策展人和青年批评家的使命。
李擎,山东淄博人,文学学士,当代80后职业策展人、媒体人、艺评人,现居北京,中国宋庄艺术论坛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与当代艺术思潮。先后在《东方美术报》《书画世界》《美术报》《齐鲁晚报》《山东艺术收藏》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批评与访谈文章,有两个实验性展览项目入选《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朱青生主编)。2017年9月,被艺术广东组委会授予“最佳策展人奖”。
上一篇: 胡承海及其书画味韵